最新资讯
针织用棉纱内控质量标准讨论[复制链接]
针织物由于其特有的织造特点和成品风格,决定了对针织用纱的特殊要求。近年来,由于针织物档次的不断提高,其用纱质量侧重点也呈现出与传统不同的特点。在关注纱线常规质量指标的同时,更注重织物实物质量,包括染色色差、漂白性能、光洁度、横档、布面短粗节、阴影、白星以及异性纤维等;有的用户还要求针织用纱质量要长期保持同类织物风格的一致性、稳定性。本文以某家大型纺织集团所属的纺纱厂针织用棉纱内控质量指标为数据采集背景,提出针织用棉纱质量内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纺纱厂有指导和参考作用,也可为下游针织厂针织用棉纱的采购提供一个参考标准。
1 根据针织物组织结构确定用纱等级
一般纺纱厂都是以国家质量标准以及乌斯特统计值来作为衡量棉纱质量的标准,但消费者对高品质面料的追求,用户对布面上的纱疵问题也越来越重视,进而对纱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纱厂有必要深入了解下游织厂织造的面料品种、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染色加工工艺,针对不同组织结构和质量要求的针织物,提出其用纱质量考核等级。
1.1常规质量指标
针织物常见的主要有单面纬平、双面组织(如罗纹等)、起绒布、毛巾布等,它们对棉纱纱疵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是单面纬平比双面组织的要求严格,而双面组织又比起绒布要求高。因此,对针织用纱常规质量指标提出三个质量控制等级。等级A的适用范围为单面纬平(如汗布等),尤其是深色坯;等级B为一般高档双面组织(如罗纹等)及其他组织;等级C为要求较低的单面组织及其他一般组织。其中A级质量要求最高,其次是B级,c级略低。以比较典型的JC 18.2 tex、Jc 14.5 tex品种为例,表1列举了A、B、C三个等级纱质量指标要求。
针织物由于织物组织结构具有单向性,棉纱的疵点很容易显露出来,质量等级A主要针对质量要求高以及染色要求高的单面纬平针织物。小细节(一40%)形成的阴影、小粗节(+35%)以及小的棉结(+140%)等细小纱疵对布面影响敏感。因此,要达到A级质量水平,除需要达到表1中的各项质量指标外,需要增加对一40%细节、+35%粗节、+140%棉结的考核。以JC 18.2tex、Jc 14.5 tex品种为例,上述几项质量指标的考核标准如下。
1.2制定十万米纱疵控制指标
针织纱的质量控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纱线的指标质量,二是纱线织制织物的实物质量。有时候纱线的常规质量指标即使达到国家标准优等水平,其布面的实物质量不一定就好,经常会出现布面实物质量与棉纱常规指标质量不相符的情况。因此,要重视棉纱乌斯特条干仪测试的一40%细节、+35%粗节、+140%棉结等细小纱疵,更要重视十万米纱疵仪测试的A1、A2、B1、B2、Cl、C2、D1、H1类纱疵。这些棉纱疵点由于长度短、体积小,在生产过程中一般不易被重视,相当一部分厂家没有针对这一类细小纱疵建立质量考核标准。随着不同织物组织面料对棉纱疵点长短、大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些细小纱疵在织物布面显现的危害性也引起了纺织厂的高度重视。因此,为了保证织物实物质量达到用户要求,纺纱厂棉纱的质量控制指标还需细化到针对不同组织结构,制定十万米纱疵考核标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纺纱厂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促使纺纱厂对棉花、混配棉、棉纱纱疵的管理提出更严格更细致的标准,同时也使织布厂对不同织物组织结构所需棉纱的不同质量和纱疵分类更明晰。表2为不同组织结构针织物用Jc 14.5 tex纱3个质量等级的十万米纱疵细化考核指标。
由表2可以看出,等级A对细小纱疵(Al、A2、B1、B2、c1、c2、D1)的要求比B级、C级要高得多。其中,质量等级A(质量要求高的单面组织,如汗布、深颜色平纹等)的十万米细小纱疵(A1+A2+B1+B2+c1+c2+D1)≤50个;质量等级B(高档双面组织,如罗纹等及其他组织)的十万米细/J、纱疵(A1+A2+Bl+B2+c1+c2+D1)≤86个;质量等级c(要求较低的单面组织及其他一般组织)的十万米细小纱疵(Al+A2+B1+B2+C1+C2+D1)≤160个。
2 根据针织用纱等级确定配棉标准
目前,针织纱用户对纱厂棉纱质量投诉的重点不再是过去的以条干不匀为主,而是集中在针织物布面出现的死棉、棉结、横档、毛羽、色点等。考虑到一些高档针织面料用纱需要严格控制细小纱疵(A1、A2、Bl、B2、C1、C2、D1),而这些细小纱疵多属原料纱疵,通常是由于原料整齐度差、短绒率高、成熟度偏低、细度差异大、带纤维籽屑含量高等原因造成。此外,针织物的染色效果是对纤维原料一致性、成熟性的综合反映。因此,要满足纱线的指标质量和实物质量,纺纱厂必须从控制原料人手,合理使用和管理原棉,对混配棉提出严格细致的选配标准。
针对三种不同组织结构以及质量等级的针织物,采用国内常规仪器测试指标,对应推荐选用的原棉标准(细绒棉)如下。
上述棉花质量选配标准在生产实践中对各类不同组织结构面料的针织物纱疵控制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是A级配棉对应制织高档针织物(如单面纬平深色的针织物),选配的原棉品级高,产地、颜色接近一致;同时要严格控制带纤维籽屑、索丝、棉结等有害疵点含量;成熟度系数不低于1.7,平均成熟度系数在1.7—2.0,批与批之间棉花成熟度系数之间的差异不大于O.2,平均细度在1.54 dtex一1.72 dtex之间,短绒率(<16 mm)不能超过10%,异性纤维每千克不超过0.015根。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纱疵(多为细小纱疵)的产生,避免布面出现横档、白星、色点、短小粗细节,保持布面光洁。
3 针织用棉纱混配棉质量控制
根据终端用户使用纱线的用途做好分类配棉是纺好针织纱的前提,对原棉敏感性质量指标的掌握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3.1避免针织布面横档疵点
根据乌斯特公司的经验,由于纱线原因造成布面的横档疵点,大约70%左右是原料着色差异造成的,棉花的色泽、马克隆值、成熟度、细度等指标的较大波动都会造成染色性能差异。因此,一般对染色坯色彩要求高的一些单面纬平织物,马克隆值作为第一敏感指标。选择马克隆值3.9~4.4,混和棉中各唛头间马克隆值差异尽可能控制在0.3之内,最大不能超过0.5,每次配棉变动后平均马克隆值的变化数值在±0.1以内,一次配棉中的马克隆值cy值小于10%。
3.2控制针织纱细小纱疵
JC 14.5tex、JC11.7tex、JC9.7tex针织纱的细小纱疵A1、A2、B1、B2是最难解决的,混配棉中棉花的长度、细度、短绒率、成熟度、疵点数量对棉纱的细小纱疵影响最明显,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又是棉花的成熟度、带纤维籽屑、软籽表皮、僵片。这些指标若控制不好,则棉纱的细小疵点数量会很多,因此,一定要在棉花进货检验、混配棉过程中实行质量把关。一般来说,不同的棉纱号数在细小纱疵数量控制方面对棉花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针对A、B、C三类精梳纱的细小纱疵提出的棉花选配要求如下(A:18.2 tex一14.5 tex,B:14.5tex~11.7tex,C:11.7tex~9.7 tex)。
3.3做好原棉选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纺好针织纱,除了严格把关混配棉质量,为保证原料选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避免成品染色后出现色档,要做好三点。一是保持适量的原料库存,能够顺利完成原料的接批过渡工作,这是解决色差问题的基础。长绒棉应保证两个月以上的库存,细绒棉应保证40天以上的库存。如果原棉库存在一个月以内,货源又不稳定,那么接批频繁,容易出现色差。二是严格控制混配棉中棉花性能间差异,尤其是原棉的色泽、马克隆值、成熟度、细度等指标的较大波动都会造成染色性能差异。三是原棉接批要稳定,混和棉质量要少变、慢变。小量接批,周接批比例一般不超过3%。生产上要做好“先做先用”;仓库要做好产品堆码,发货时要做到“先进先出”;要和用户沟通,严格执行按产品生产时间使用棉纱,不能混乱。
4 结语
针对不同用途和组织结构的针织用纱,全面而细致地制定内控纱线质量考核标准并掌握原棉选用标准是纺好针织纱的前提。由此,纺纱厂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织质量要求高以及染色要求高的单面纬平针织物时,纱线的细小纱疵对布面影响敏感。应当增加对乌斯特条干仪测试的一40%细节、+35%粗节、+140%棉结等常发性纱疵考核,同时按照不同的针织物组织要求,建立十万米纱疵仪测试的Al、A2、B1、B2、C1、C2、D1、H1这一类细小纱疵考核内控标准。
(2)原料整齐度差、短绒率高、成熟度偏低、细度差异大、带纤维籽屑含量高等会导致原料纱疵,这一类纱疵在纺纱过程中很难控制。因此要根据纱线质量等级的要求,提出选配原棉的控制指标。
(3)纱厂要深人了解纱线在下游织厂织造的面料品种、组织结构特点以及染色加工工艺,质量部门应跟踪用户,及时对实物质量和指标水平做出相关分析,及时修正内控质量考核标准。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兼顾纺纱成本,实现提高和稳定纱线质量与获取一定经济利益的最佳平衡。
大小:0KB
所需积分: 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