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历时半年多建设的立体仓储码垛机器人建设完工并试运行。
五洋纺机数字工厂立体仓储码垛机器人,采用智能立体仓库、刀具库、AGV及机器人技术建立加工中心间的自动物流,借助CPS和IoT技术,利用ERP/MES实现物料资源计划、生产实时调度和在线监控,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实现了生产智能排程和调度、工艺流程优化,最终实现柔性生产。
随着五洋纺机数字工厂立体仓储的完成,五洋纺机智能制造建设又前进了一大步。
建设数字工厂探路纺机智能化
在五洋纺机数字工厂3.5万平方米的厂房内,《中国纺织报》记者看到,包括关节机器人、AGV小车、立体仓库、堆垛机器人在内的一批装备正在运营中,而整个厂房里只有40多名员工。
五洋纺机的数字化工厂建设是2012年启动的。虽然工厂的数字化改造还没有完成,但厂房里的很多工位已经实现无人化操作,一些员工可以同时操作多台设备,提高了用工效率。
据五洋纺机数字工厂总经理王水介绍,除了节省工人外,如今数字工厂的生产效率相比以往提高了5倍,成本也大幅下降。而另一个优势是,产品的精细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品率已经达到了99%”。
经编机制造是五洋纺机的主营业务,在引入数字化工厂建设后,其产品的销量一年可以达到800到1000台。“虽然现在纺织行业整体市场形势不太好,但我们的销售不但没降,反而增长了20%。”
而未来这座工厂的生产效率可能还会继续提高。按照计划,工厂还需要再投入5000万元继续建设,预计最快3年后能够完成。“我们其实是从数字化起步,最终的目标是智能化。”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敏其表示。过去几年间,由于客户的需求逐渐变化,王敏其发现纺织生产出现了“小批量、多品种、精细化”的趋势,这对纺织机械的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年前,五洋纺机提出投资1.5亿元打造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计划通过引进一批自动化、数字化的生产设备,融合大数据环境下的通讯技术,加快实现智能化生产。
五洋纺机数字工厂是按照“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标准设计、建设和布局的,总投资1.5亿元,用地27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与国内顶尖院校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并配合关节机器人将智能仓储、自动化物流与自动化加工单元三者结合,再通过信息互联技术的支持,完成数字工厂的整体规划。目前在智能装备运用、车间设备联通、智能生产管理、绿色生产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生产产品性能、水平、档次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提高,劳动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软硬件结合实现经编设备智能化
建设数字化工厂只是五洋纺机探路智能制造的一个方面。在更早的时候,五洋纺机就开始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了多项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实现了经编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在五洋纺机占地近8000平方米的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上,《中国纺织报》记者看到,28台能够实现一体成型的智能经编机分别在生产手套、上衣等不同产品。把纱线放入机器,就能一次性织就成衣,还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时调整样式和细节,完全颠覆了传统生产流程。
一体成型最大的优势是,产品的设计和试样环节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解决,而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经历打版、裁剪、缝制等一系列的流程。这种生产流程的进化,靠的是坚持不懈的智能化升级。
据王敏其介绍,早在2006年,五洋纺机就开始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发出多维精协嵌入式控制系统,电子送经、牵拉、张力智能控制等技术成果,实现了经编装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2011年,五洋纺机公司抓住国家实施首批智能专项的契机,利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设备,颠覆了服装生产从织布、裁剪到缝制的传统模式,将服装制作的3D打印、一体成型、一幅多款变成了现实,适应了服装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定制的生产新需求。
在智能化经编生产线生产现场,车间负责人还向记者演示了五洋纺机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生产线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实时监控,进行全程的数据采集、传输和控制,还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掌握订单生产情况和交货进度,每个操作工人的工作量甚至工资都能快捷地统计和显示出来。智能经编生产线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并为客户提供远程服务,生产出的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市场空间巨大。
实现个性化定制打造独特优势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的集中报道,使五洋纺机成为业内的“明星企业”,一时间吸引来众多客户咨询和拜访。
“这两天,我们接待了来自深圳、丹东以及韩国、朝鲜的客户,他们有的是希望订购设备,有的是希望能合作研发。”面对客户的纷至沓来,王敏其保持着理性的态度。突然的“出名”只是意料之外的收获,真正让他高兴的是很多企业拿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来询问是否能够生产和研发。“这样我们的机会就来了。”王敏其说。
实际上,五洋纺机很多产品的研发思路都是从这样的交流中来的。
“10年前,东华大学的陈南梁教授拿来一块1元硬币大小的布,问我能不能做。”王敏其说,这块玻璃纤维布当时国内没有设备能生产,却给他指明了发展方向。五洋纺机花了6年的时间,成功研发了GE299半刚性玻璃纤维网格经编机,应用于制作“天宫一号”的关键性材料,为“天宫一号”上天编织能源动力翅膀。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升空。这次用于“天宫二号”的半刚性玻璃纤维网格材料,在之前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升级。五洋纺机积极配合,对装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对机械本身进行了优化提升。
按照客户的要求来研发产品,实现个性化定制,使五洋纺机摆脱了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也使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五洋纺机成功开发了数控多梳经编机、贾卡压纱板经编机、双针床提花经编机、高速单针床经编机、全成形智能服装经编机等40多种经编机,产品已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加拿大、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国际专利9件、发明等专利135件;完成工信部下达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7项的制订;公司“五洋”和“柳绿”商标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五洋”品牌价值评估达38.05亿元。
“智能制造最重要的一点是个性化定制。每一个客户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要找出他们的共性点和个性点。”王敏其表示,要实现智能制造,关键是要有理念,有想法和目标,然后一步步踏实走下去。虽然要走的路还很长,但他的理想是,打造成熟的智能工厂,并助力纺织行业走出一条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