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始,礼仪兴。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对衣帽穿戴的讲究,不仅象征着社会地位,更体现着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人生哲学。
论及缝衣织布在中国有多少年的历史,考古学家会拿出五万年前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骨针、五千年前龙山文明成套的骨针、秦汉时期的铁针等,告诉你,人类从兽皮、树叶制衣到棉麻丝绸制衣的历程。文史学家会告诉你,上古时期“先蚕娘娘”嫘祖,轩辕黄帝的元妃,教人养蚕缫丝、制衣帽鞋履、兴嫁娶礼仪的故事。
而中国手工缝纫艺术大师周虹蔚,会拿出她的一系列作品,将针线技术的革新纹路铺在你眼前:“从我国最传统的合缝、嵌边、熨烫的做法,到我现在成品上不见针线自然贴合、不用熨烫自然平整、不用胶衬自然板挺的状态,这穷尽了我半生的心血。”
烙铁,传统缝纫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具。按照传统做法,每每合缝嵌边以后必须用烙铁熨平。而在烟熏火燎的灶台边,年幼的周虹蔚根本掌握不好烙铁的温度,不是温度不够没熨平就是温度过高熨糊了。
“要是不用熨就好了。”周虹蔚这样琢磨,并把想法告诉了奶奶。“哪有这样的技术啊?”奶奶当时很惊讶,但沉吟一下,话锋一转,“不过电灯以前也没有,你要真有兴趣,就去研究一下吧。”
就是这句话,给了周虹蔚莫大的鼓励。从那以后,周虹蔚每天的心思都在研究新的缝纫方法上:怎样能不用烙铁,又能更舒适贴合、达到各种造型的需要、还要更环保美观,等等,都是她思考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夜以继日地研究、试错,周虹蔚终于发现,用不同型号的特制线,配合不同材质的面料,再加上各种针法和一定的出针入针角度,这些想要的效果都可以达到。
在周虹蔚的工作室里,不用垫肩依然有型的西装、不用粘衬自然挺立的旗袍袖领、不用撑衬的蓬蓬裙、不用一滴胶却完美贴合的鞋子挎包,等等,这些周虹蔚幼年脑海里的“梦想”全都变成了现实。
最神奇的是,这些衣服、鞋包都可以全部水洗、直接晾干就很平整,所有成品内外都看不见针脚,也不用熨烫,且越洗越自然。“仿佛衣物会生长一样,越洗,线和布的融合越自然,越浑然一体。”周虹蔚说。周虹蔚自豪地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孩子。每次开始缝制之前,周虹蔚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磨合面料。
“每块棉布、麻布、丝绸、锦缎等的物理特性不同,除了一般人关注的材质、花色,它们的内在结构才是成衣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比如面料编织时的力度和纹理。”周虹蔚说,另外她还必须研究好它过水前后的状态,找到最合适与它相融合的材质、线的型号,先去特制线,然后再试各个细节。
当潜心下来做事时,时间总是过的特别快。周虹蔚的女儿时常抱怨母亲:“你虽然跟我们在一起,可不是在缝纫就是在搓布,也不跟我们聊天。”听到这样的话,周虹蔚也会觉得亏欠了孩子,但对布料和缝纫技艺的执着总让她情不自禁。每次遇到合眼缘的布料,她都会拿小样回来,握在手里反复摩挲它的编织纹理、力度,看它过水前后的差别,设计各种造型并寻找合适的针法、缝纫线,不断实验,直到这块布料能达到她想到的各种造型。
和工业化潮流相逆,周虹蔚一直坚持100%的手工缝纫技术。她说:“手,是我最重要的工具,所有的效果都靠这两只手相互力度、角度的配合实现。”
“机器缝纫虽然快,但它没有办法把握每一针的力度、角度。批量化生产只能做到‘缝合’,而不是‘缝好’。”在周虹蔚的定义里,“缝好”,是不用画线就能把各种材质的缝完全合平顺,要直是直,要弧是弧、要贴就贴、要立能立。
最基本的直线、弧线、正圆,是她训练徒弟们的基本功:在不画线的前提下将两块面料完美结合成用放大镜都正反面看不到针脚的正圆,才算过关——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最顶级的手工缝纫大师都无法达到这个水平。
因为严格地把关一针一线,哪怕完成了90%的作品缝偏了一丝都会被她销毁重做。“有人会问我,缝偏了只要退针出来重缝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销毁?但在我看来,退针会影响布料的物理特性,致使成品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出现偏差,所以必须重做。”
也是这个原因,这么多年下来,周虹蔚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不少徒弟更是因她这种对高标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选择了中途放弃。
“在顶级手工缝纫技术领域,真的是慢工出细活。”周虹蔚说,“定制一件作品从设计到完工,最简单的小件也要六个多月,复杂点的成衣的话需要一年左右,再复杂的礼服等,顺利的话也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工。”
周虹蔚目前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白色桑蚕丝针织面料的小外衣。面料轻白柔软,弹性大,极易变形。然而周虹蔚手上的这件,通体内外非但看不见一个针脚,仿佛布料天然长成了这件外衣一样,立领、袖口摸上去依然柔软有弹性,且没有粗糙的内衬却挺立有型。
业内专家和多国成衣制作高手在看到它以后,无不赞叹有加:“弹性这么大的面料,单单不用熨烫就能如此平整就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更别说不用任何粘衬还不变形、不起皱,这种颠覆性的新技术我们从未见过。绝对担得起‘艺术品’这个名号!”
从人体测量、款式设计、打板裁剪、手工缝制,要进到“收藏级”的作品周虹蔚都是全程亲力亲为。物以稀为贵,和一般的成衣品牌不同,漫长的制作周期、收藏级作品高昂的价格、仍然供不应求的市场,让周虹蔚对客户的要求非常严格:“所有找我定制的客户必须由我信任的担保人为他担保,他可以买回去自己穿,可以作为个人爱好收藏,也可以买去做针法研究。我欢迎有更多的人学习、研究我这种手工缝纫技术,也愿意让人们穿上更舒适合体的衣服。”
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虹蔚遇到了一位德国的收藏家,他以六位数的最终价格收购了她制作的一双只有半个巴掌大点的全麻布小鞋。周虹蔚说:“我当时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会出这么高的价。他说,这是件足以传世的艺术珍品,如果现在他不拿到,以后奇货可居,更难买了。”
果然,这位德国收藏家的眼光很是精准。很快,瑞士、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欧美多国的客户辗转找到了周虹蔚,求购的产品五花八门,对方给的价格也是越开越高。特别是在意识到缝制鞋子对手的伤害后,周虹蔚不再缝制小鞋,德国人买回去的那双成了孤品。
周虹蔚说:“我设计的鞋子制作工艺太过复杂,不算鞋面和外包层,单它底面内芯就由十多层麻布纳制而成,且每一层的工艺都不一样,有的工艺是为了舒适、有的工艺是为了结实、有的工艺是为了美观。不同工艺的叠加更是容易放大失误,即便已经是我很棒的徒弟,有时候给他们打38码的样儿,结果做出来就成了36码。”
在业内专家看来,周虹蔚亲手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足以传世的艺术珍品”。面对国际品牌商伸出的“橄榄枝”,周虹蔚选择了不为诱惑所动。
原因只有一个——她要让她创新出的手工缝纫技艺留在中国,服务于世界。“我们有那么灿烂的文明,丝绸、纺织、缝纫技术也起源于我国,但为什么包括成衣在内的国际顶级品牌全在欧美?”周虹蔚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尽快推出具有“中国风范”的国际顶级服饰品牌。
热门文章
- 五月广州国际印花展人气直...
- 浩瀚牵手越南国家纺织协会...
- CITPE2016展位火热预定中...
- 【邀请函】明察秋毫,另眼...
- 【展会报道】动力无限 名...
- 【展会报道】时尚魅影 科...
- 【展会报道】宜昌纺机十年...
- 【展会报道】创新驱动铸就...